100多年前,原发地在“外地”,却更在天津家喻户晓,还被列入“天津奇案”,这就是发生在1918年的“杨三姐告状”。
案件是在天津发生转折,真相也最终得以大白于天下。那么——
1.杨三姐为何要到天津来告状?
2.究竟在哪儿见到了“杨厅长”?
3.此案的“天津判决”结果如何?
回眸案件,这些问题里的天津细节,也着实令人唏嘘、感慨……
南开二纬路41号(左)和意风区建国道72号(今已不存),是当年“直隶高等检察厅厅长杨以德”旧居。杨三姐是在哪栋“官邸”见到的杨厅长呢?
为何来天津告状?
关键词:直隶 高等
先说到天津之前的案情。
杨三姐叫杨国华(村里人称杨三娥,据说在解放后改名“国华”),1902年出生在滦县(今滦南县)甸子村一雇农家里。姐妹三人,二姐嫁给高家狗庄财主六少爷高占英,高家发迹,高占英与嫂子金玉通奸有杀妻。
1918年农历三月十三,杨二姐遇害。转日杨三姐与母亲上门吊丧,发现姐姐手中指被布条缠绕,嘴角有血迹。后,杨三姐偕兄杨国恩去往滦县上告。高家买通滦县帮审牛成。牛成偏袒高家,杨家兄妹二人第一次告状被轰出县衙,第二次不理,第三次才传唤了高占英。
高家自恃财多势重,拒不接受传唤,又让人说和并想用田地等与杨家“私了”,并找亲戚做伪证。杨家兄妹遂上告到直隶天津高等检察厅。
宁夏文史研究馆馆员杜桂林曾撰文“杨三姐自述”提到,自己称杨为“表奶奶”。表奶奶曾告诉杜桂林:在滦县打官司时,在好心人提醒下请到当地有名的周律师,但周告诉她,这个官司必须去天津上告。
去天津上告——当时滦县属直隶省所辖,天津历史文化研究学者李弢介绍,1913年,直隶省的省会设于天津,同年3月,原设于保定的直隶高等审判厅、直隶高等检察厅迁至天津(今天纬路附近)。
李弢说 这里涉及天津的“全国第一”
• 1907年3月23日,天津高等审判分厅、天津地方审判厅开厅,厅长由天津府知府、天津县知县兼任。实际上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法院。
• 1910年3月,天津高等审判分厅、天津地方审判厅的厅丞、厅长,不再由知府、知县兼任。直隶总督任命新任厅丞、厅长,这标志着司法与行政分离。
• 1911年3月,天津县原第一、第二初级审判厅合并为一个初级审判厅,地点位于南马路。
• 1913年2月,因为直隶省会位于天津,直隶高等审判厅随之迁至天津。
• 1913年4月14日,因撤销天津府,原天津府高等审判分厅改名为“直隶第一高等审判分厅”,4月30日该厅迁至保定。
1918年,杨三姐在天津见到杨以德,有些资料中称,当时杨以德新任直隶高等检察厅。
《杨三姐告状》上演百余年。天津戏迷拍摄到,某剧团使用的道具旗,原本红黄蓝白黑印成了红黄黑白蓝。
到底在哪“见厅长”
关键词:意风区 二纬路
到了1919年,评剧《杨三姐告状》已在哈尔滨上演了。
根据现在普遍的评剧表演艺术家谷文月的演出版,剧中杨家兄妹在天津国民大饭店找到杨以德的大舅爷徐汉川律师,徐律师连夜写好状纸,转天带杨三姐到杨以德官邸。
金彭育说 这里发生过这些
• 淑妃文绣“妃革命”。文绣对逊帝溥仪投靠日本人不满,1931年8月25日,她离开静园来到国民饭店37号房间,向溥仪提出离婚。
新老照片。国民饭店在最火爆的时候,旁边的渤海大楼都曾算其“分部”。
• 地下联络站。临街铺面开办知识书店,曾为中共天津市委秘密机关和联络站。
有资料记载,杨三姐是在今“意风区”的“官邸”见的杨以德,评剧中也有经典唱段“尊厅长休要怒气发”。
评剧版中“见厅长”里的复杂关系:滦县周律师是天津徐律师亲戚,徐律师又是杨以德的大舅爷;案件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徐律师是为周律师“出气”,杨以德则“以后缺德有话说”。
而杨在津有多处房产,“官邸”主要有二。
根据夏琴西记述,今二纬路旧居为辛亥革命后所建,当时住宅东还建有“杨家花园”,并在赤龙河上修了木桥。在1920年此处重修,但目前旧居前挂的“建筑简介”中,介绍“建于1921年”。
建国道上杨氏旧居非常华丽,为中世纪拜占庭风格,为杨1938年后所购。从时间上来看,杨三姐应该是在今二纬路“官邸”见到的杨厅长。
众人的结局如何
关键词:益世报 判决
在天津市档案系统编研专家周利成记述中,杨以德亲赴滦县私访,还找到目睹高占英行凶的人证。
1918年,七月初二开棺验尸,腐烂尸体上几处致命刀伤仍清晰可见,还在下体发现刀痕、石灰和尖刀。在评剧中,高占英被当场枪毙,而当时杨以德是将高带回天津,由直隶天津高等审判厅公诉,高被判死刑。其他涉案人等,均有判决。
高占英被判后,一直没执行,据说高家被敲诈一大笔。杨氏兄妹怕高占英被放,又回天津“顶案”。杨国恩在英国人的牛奶厂做工,每月挣4块大洋,兄妹俩艰难度日近7个月。
杜盛兰说,1919年10月,高被绞死于天津,天津《益世报》登载过相关信息。关于这则消息的登载时间,还有10月6日和16日不同说法,包括《滦南县志》中的记录也前后不统一。实际上,消息在己未年八月十三日,即1919年10月6日《益世报》在第三张第十版《命案判决上告》。
滦县高占英谋杀其妻一案经本县判决后不服上告闻此案现经高等审判厅判决仍然判处死刑现高占不服又上告大理院矣……
杜盛兰说 戏里戏外的结局和真相
• 金玉畏罪潜逃。案中,金玉是高占英五个娶的妓女小妾,据说被抓到时,她真躲在唐山南刘屯的明月庵中当尼姑,
• 牛成被撤职。赃官牛成真名牛楚贤,后到东北投奔李景林,在昌图、沙河任职,1940年在家乡枣强抑郁而终。在枣强、昌图、沙河一度禁演《杨三姐告状》。
• 被戏曲“冤枉”的他们 ——
戏中做伪证的高拐子高贵和确有其人,原名叫高作庆,腿有点儿瘸,在村中开了个小药铺。据说按族中辈分,他应称高占英为爷爷。此案中,高作庆迫于亲戚情面作了伪证。高作庆夫妻老实本分,他们是否参与谋杀无确证。
村人老人们反映裴氏为人处世很好,不可能合谋杀人。案子审结后,并没有牵扯到裴氏,裴氏一直生活在高家狗庄村直到病故。
“杨三姐23岁时嫁给滦南县双柳树村薛家。后来,还被选举为唐山市政协委员、滦南县政协委员。”杜盛兰介绍,老人病逝于1984年1月7日,终年82岁。
杨以德是怎样的人
关键词:经历 争议
杨以德
1873—1944
杨以德原名杨以俭,字敬林,天津人。幼时家道中落,曾担任守夜打更等职务,遂有“杨梆子”绰号。
老龙头火车站(今天津站)旧影
1902年,杨以德在老龙头车站担任检票员,后被天津北段警察督办曹嘉祥介绍到侦探处任侦探员。据说,他曾擒获大盗张氏,被袁世凯相中,在袁授意下,借用胞兄“以德”之名。1912年袁世凯在北京、天津、保定发动兵变,杨以德予以配合。
杨以德曾因北洋政府的争斗而顺势而起,甚至官职直隶省长,也终因军阀斗争而下台。
杨以德在七七事变后,被曾被日本人拉拢。此处也有不同说法,一说,他拒绝日本人出任傀儡市长,一说,其时他已神志不清,于1944年郁郁而终。
杨以德的这些事
杨以德还当过华世奎中举时的报喜人,后来积极结交华世奎、张仲嘉等文人墨客,让二人教他读书习字。
段芝贵用杨翠喜贿赂当时贝子载振,东窗事发后,靠杨以德得以圆场。
1917年天津洪水成灾,杨以德发动社会募集两万五千元善款,又在1920年的大旱、1921年安徽、浙江等省赈灾等问题募过款。还曾担任主持了海河裁弯取直工程。
曾首创了贫民半日学社,“学生名额不拘年龄,学费由热心绅董筹备捐助。
还有这些渊源
刘翠霞演天津版 高新民写小说版
杜桂林讲述表奶奶(杨三姐)曾在县城大庙会看过评剧《杨三姐告状》,尤其是演到开棺验尸时,泪流成河,只能让孩子们送自己回家。还提及,杨三姐自己再也不看该剧,也不让儿女看,以及徐律师当时在天津开律师事务所,曾上庭辩论,“可惜戏里没提。”杜盛兰介绍,在1919年秋天正率领警世戏社在哈尔滨的庆丰茶园演出的评剧创始人成兆才,听老乡(据1984年版《成兆才年谱》记录,老乡名叫李兴州,为杨三姐表兄)讲述告状之事,又参考滦县于池水编写鼓词《杨三姐告状》,几天内就写出评剧《枪毙高占英》,“最初的本子共70场,据说,演员多达近百人(《滦南县志》中记录为52个角色),能演两天。杨三姐由男艺人金开芳饰演。”
但首演时间有说在3月,也有说在5月,甚至对案情审判都有影响。
“杨三姐告状”发生后,被曲艺戏曲改编众多。天津著名剧作家赵德明曾在《天津日报》上发表文章介绍,在上世纪30年代前后,评剧四大流派创始人之一的刘翠霞成立“山霞评剧社”,在鼓楼北福仙茶楼上演《杨三姐告状》。“评剧皇后”刘翠霞饰演杨三姐,还灌制唱片,流传很广。
在1956年,吴祖光、新凤霞曾到滦县拜访杨三姐并观看当地剧团演出的《杨三姐告状》。1962年,中国评剧院新凤霞、赵丽蓉版《杨三姐告状》登上舞台。1980年复排,主演是谷文月赵丽蓉,北京吉祥戏院首演于正月初二,正月初三中央电视台进行了实况录像,导演是后来执导《西游记》的杨洁。1981年上映的电影版导演是石岚,也以谷文月版为主。
天津资深媒体人、文化学者倪斯霆曾考证,1925年天津午报馆推出高新民的连载小说《杨三姐告状》。1940年,“杨以德”出现在还珠楼主的津味自传体小说《轮蹄》中。
1993年,曾在电影《雷锋》中扮演雷锋的演员、天津电视著名编导董金棠导演了电视剧《杨三姐告状》也大获成功。
现在的天津意风区
包括过去的意、俄、奥租界
聚集百年建筑
亦有百年往事、人情世故
回溯历史,海河岸边这一隅
那些耐人寻味的细节
皆是津城往事的记忆
“意风区”系列专题继续欢迎您把和意风区的故事、图片分享给我们评论区里聊也可发邮件至xbzmb@vip.126.com资料支持
杨三姐老照片为杜盛兰提供老照片来源于唐文权收藏 老地图为李弢提供天津记忆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提供相关图文资料
栏目主持 采写 编辑 / 记者 单炜炜 实习生 王思元
责校 / 张敏
值班编辑 / 隋寅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