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中国半导体产业遭遇“卡脖子”危机,2000年那会儿,中国芯片自给率连5%都不到。就在这节骨眼上,有位厉害人物登场了,他就是被称作“中国半导体教父”的张汝京。

这老哥的人生啊,跟全球芯片产业格局变迁那是紧紧绑在一起的。他出身德州仪器,骨子里有着“产业报国”的使命感,在中美技术博弈的夹缝里,一心要给咱中国半导体产业杀出条血路。

张汝京职业生涯有两次重大抉择,特别能看出他的能耐。第一次是参与创立台积电,第二次就是回大陆创办中芯国际。这两次抉择,也让华人工程师群体在全球半导体版图里有了独特的地位。
2000年,张汝京带着300人的团队从台湾跑到上海。嘿,这一去可就麻烦不断,碰上三重围剿。先是台积电来个专利诉讼,累计索赔超过10亿美元,这简直是狮子大开口啊;接着瓦森纳协定搞技术封锁,禁止130nm以下的设备出口;然后美国又把相关企业列进出口管制实体清单。这可咋办呢?张汝京这斯坦福博士有办法,他用“游击战”策略应对。设备不够,就去采购二手的,弄来了日本三菱的生产线;人才不够,就招募国际人才,把IBM、摩托罗拉的专家都引进来了;技术不够,就搞工艺创新,还真在五年内建成了中国首条8英寸晶圆产线。
为了破局,张汝京在技术、资本和人才方面都有高招。技术上,他首创“逆向研发 + 正向创新”双轨模式,把国际设备像ASML光刻机拆了分析,改良工艺;资本运作上,构建“国资主导 + 国际资本”的混合架构,把高盛、汉鼎这些战略投资者都拉进来;人才战略上,建立“双元制”培养体系,和复旦、交大联合培养了3000名工程师,输送到长江存储、华为海思这些企业。
中芯国际在张汝京的带领下,走“特色工艺 + 成熟制程”的差异化路线。在CMOS图像传感器、电源管理芯片这些领域形成了技术壁垒。他们独创的FinFET N + 1工艺,性能相当于7nm,在DUV光刻机受限的情况下还能实现性能突破,良率从30%一下子提升到95%,厉害得很呐!
中芯国际的崛起就像蝴蝶扇动翅膀,带动了上海半导体产业集群的形成。上游有中微半导体做刻蚀机、盛美半导体做清洗设备,下游有兆易创新搞存储芯片、韦尔股份弄CIS芯片,这些企业形成了协同网络。后来张汝京又创办了芯恩半导体和新昇半导体,一个是IDM模式,一个搞硅片材料,填补了中国在特色工艺与基础材料方面的空白。
张汝京这人不仅业务能力强,精神境界也高。他有“三无原则”,无个人股份、无期权、无豪宅,给产业界树立了道德标杆。他办公室还挂着《出师表》书法,这“鞠躬尽瘁”的儒家士人精神和现代科技理性融合得恰到好处。
中芯国际从2004年在纽交所上市,到2023年成为全球第五大代工厂,验证了“技术自主 + 市场开放”这条路是可行的。面对美国制裁,他们有“三部曲”策略,设备去美化、材料国产化、工艺多元化,给后续中国半导体企业提供了应对危机的好范式。
在3nm制程竞赛和Chiplet技术变革的当口,张汝京团队培育的第三代半导体人才,像碳化硅功率器件团队,在合肥、武汉等地建了新的技术堡垒。这种“代际传承 + 区域联动”的产业生态,说不定就是突破EUV光刻技术封锁的关键。
张汝京的产业实践可不只是商业上的成功。他构建的“工程师社群网络”,覆盖两岸三地200家企业,还有“技术伦理体系”,带着产业报国的价值观,重塑了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基因。就连ASML总裁温彼得都感叹,中国工程师破解光刻机的速度超出预期。这场从浦东张江开始的科技长征,在量子计算与AI芯片的赛道上,中国半导体人已经悄悄布局下一代技术制高点,新的历史正等着他们书写呢!各位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完美真人官网
发表评论